
成都的小米SU7 Ultra事故现场真的很惨烈最新配资平台导航,好几个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都拍到了。

一辆小米SU7 Ultra起步后突然失控摇摆,第一次失控时被系统拉回来了,但速度一点没降,接着就彻底失控,先撞上绿化带,然后翻滚到对面车道,瞬间起火。
参与救人的路人回忆,他和三个过路的立马冲上去,发现司机被困在车里,车门怎么都打不开,四个人轮流用灭火器砸、用手捶车窗,有人手都被碎玻璃划伤了。

可是火势蔓延得太快了,根本来不及救人,整辆车就被大火吞没了。而造成这一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酒驾和超速。
成都出事之后,“车门打不开”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,其实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因为门把手被说了,第一财经这些媒体可没少批评小米汽车的安全性。
但仔细想想,他们的报道已经完全丧失了公信力,根本没有中立客观可言。
有懂行的网友发现,第一财经的评论文章里有不少“漏洞”,比如把营销重点和安全投入直接对立起来,官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,就急着把事故原因归咎于造车理念等。

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实,全国每天交通事故多了去了,每年有超过20万起交通事故,有几万人因为事故而丧命。
而小米汽车现在已经交付了大概40万辆,卖出去这么多车,出事故是早晚的事,就是个概率问题。
奇怪的是,为啥只有某些事故被大报特报,而那些能证明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事故却没人关注。
比如10月16日夜间,一位在新疆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分享了自己大难不死的经历,就压根没人关注。

从他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的事故画面来看,这辆小米SU7 Ultra已经面目全非,整辆车损坏极其严重,前轮没了,玻璃全碎了。
但车主蹲在驾驶舱比了个“摇滚手势”,貌似在告诉大家,这起事故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后面车主还在评论区表示,这辆车已经定了全损,定损价值60万。
但这样一条视频发出后,到现在已过去7个小时,总评论量才1000多条,和那些造成人员伤亡的小米汽车事故相比,完全没有任何热度可言。
当然评论区也存在不少质疑,对于别人的质疑,这位车主又更新了一条视频,视频完整地展示了全车损坏的细节。

同时,车主还表示这辆车“飞坡10米、滚了了不知道多少圈”。
虽然车是彻底报废了,但“车门能正常打开、电池没起火,除了头晕啥事没有,连医院都没去。”
不过评论区对于小米车主的质疑依然不依不饶,有网友就评论“所以车没有任何问题,都是车主的问题是么,那么是什么导致飞10米的坡?”
这样的回复,依然是将事故问题引导到车身上,认为是“小米汽车不安全”。

车主也直接在评论区晒了和朋友的聊天截图,说自己“以为是个大直道,加上天黑开得有点快,没注意到下面是个坡,就飞下去了”。

从这场事故我们能够看出,每年很多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,事实上都是驾驶员的操作问题。
比如国庆以来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故,都是因为酒驾或操作失误引起的。

而车子造成的事故问题是极小概率事件,毕竟这些车能够正常上市销售,是通过了国家标准检测的,检测不通过的车不可能一直卖出这么多辆。
如果开车不超速、不酒驾,根本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交通事故。
但在媒体的各种渲染下,“小米汽车不安全”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,成为了网友们集中炮轰的方向。
然而翻阅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小米车主的真实分享,其实并没有很多真实车主站出来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。
那些说小米汽车不安全、发布小米汽车事故视频的网友,也基本就不是车主本人,而是路人,他们分享在短视频平台上,平台却给他们导入了大量流量,被无数人关注。


这种选择性推送背后,可能是因为小米是造车新势力,大家本来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它;也可能是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特别敏感;更可能是媒体为了流量,专挑吸引眼球的新闻报。
最后我想说的是,碰到汽车事故,咱们得冷静点,别急着站队。
首先要相信专业调查,汽车事故原因调查特别复杂,涉及到车辆状态、人的问题、路况环境等方方面面。
官方最终调查报告才是最靠谱的,在报告出来之前,咱们最好别乱下结论。
其次要明白,汽车安全是系统工程,一辆车有几万个零件,安全性是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使用等各个环节共同决定的。

对于像第一财经这类媒体的报道,更要留个心眼,在事实没搞清楚之前,对那些煽动情绪的内容更要保持警惕。
负责任的媒体,应该客观报道已知事实,帮大家理清技术疑点。
国产品牌崛起何其不易最新配资平台导航,不能因为某一个事故或者某一个设计特点,就把整个品牌一棍子打死,质疑车子的可靠性!
申银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